热门搜索: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实质是通过改善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结构的地震破坏其抗震加固如下:
1.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要以结构的抗震检测结果为基础抗震检测是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设防要求,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估。根据抗震检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国。可选择整体加固区段加固和构件加国。
2. 在确定加固方案时。要对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应查明结构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对已有的损伤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在抗震加固时加以考虑。
3.在确定抗震加固方案时。如果是抗震检测不合格,要重点考虑结构总体功能的恢复,而不要求每个构件都恢复功能如果是静载下出现的破坏,以各种承重墙(柱等的加固为主。
4.在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中。首先以承载力为主,侧重于利用承载力的提高来弥补变形的不足但抗震检测结果仅为整体性不足时,仍以改善整体性的加固方案为主。
5.加固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不应**过规定值的30%。自不宜**过下一楼层统合抗震能力的20%,**过时,应同时增强下一层的综合抗能力。
6.同一楼层内。非承重墙体和自承重墙体加圆后的综合抗震能力不宜**过未加固的承重墙体的综合抗震能力,否则应加国承重墙体。
1、历史沿革及维修改造情况的调查 在进行检测之前, 需对房屋历史沿革及维修改造情况进行详细考证,包括房 屋的原设计、施工、使用、改建扩建和维修的历史沿革变迁及相关背景资料。 通过对现场的实地考察及向委托方了解、调查建筑的使用功能及使用情况, 了解是否有荷载过大, 改变结构以及用途变更等情况,了解房屋的修缮历史以及 房屋建造年代。
2、建筑、结构布置情况检测 由于房屋已经使用多年,为了正确掌握该区域的实际建筑、结构布置情况, 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查阅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检测人员通过对受检 区域的建筑轴线尺寸、主要结构构件尺寸、建筑与结构布置状况等的检测,查清 该区域当前的结构承重体系和维修改造情况及现状
房屋质量检测站 本依据。
3、结构构件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检测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测点随机且 保证抽检率达到 20%。 检测单元材料强度的推定,对混凝土应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推定,取 95% 保证率。
4、受检区域使用荷载的调查 对受检区域恒荷载及使用活荷载进行调查分析, 荷载调查包括大型仪器设备 布置、水电暖设备及使用活荷载等的全面调查。使用荷载根据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009-2001)2006 版确定。
5、受检区域完损状况检测 全面检测受检区域的损坏状况, 主要包括开裂、 变形、 磨损、 锈蚀、 露筋等。
6、 房屋倾斜和沉降情况的检测 房屋相对不均匀沉降趋势的检测 采用 Leica WILD NA2 型高精度水准仪 Leica 平板测微器对房屋相对不均匀 沉降趋势进行测量。 墙体和垂直构件倾斜情况的检测 采用 J2 型光学经纬仪测量外墙和框架柱的倾斜情况,通过测量外墙或框架 柱转角处上下两端得相对水平偏差和竖向高度推算墙体和垂直构件的倾斜率。
(1)传统经验法,主要以原设计规范为依据,是按个人经验观察及计算结果来估结构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方法。其特点是荷载计算以实际调查为准,材料取值以经验定为依据,对原设计采用的规范依据、理论计算、计算图形加以分析,判定其与实际结构是否相符,是否可靠。这种方法主要是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结构可靠性做宏观价,其具有检测程序少、花费低、方法简单、速度快等特点。但结构比较粗糙保守,与的水平密切相关。
(2)实用检测法,是在传统经验法的基础上,利用现测手段和试测技术,对结构材料强度等实测值进行分析和计算,按规范要求进行综合性检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调查、材料试验和结构检验。然后逐项价、综合定,对建筑物作出较准确的检测。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且有效性较高,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可靠性检测方法。(3)概率法,是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非定值统计规律,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检测。其是将结构抗力和作用效应之间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只要计算出失效概率,也就能得出建筑物的可靠度。但失效概率是建立在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而建筑物事故检测事先恰恰缺乏这些资料的收集,因而概率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筑物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建筑物不能满足预定功能,如设计不周或有误、施工质量差、使用或改造不当、使用环境恶化等。为了解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否满足要求,需要对结构进行检测、检测,对其可靠性做出正确的价,然后进行维修或加固,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我公司秉承科学公正、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及技术规程开展房屋安全检测工作。
本次检测范围为上海市中心病房楼,面积约为57000m2。业主拟在该房屋屋面增加重约5.0吨的设备,为了解增加设备后现有结构的安全性,为后续的改造提供技术依据,业主特委托我站对该房屋抗震检测,检测检测内容如下:
(1)建筑的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对现场的实地考察及向委托方了解、调查建筑的使用功能及使用情况,了解是否有荷载过大,改变结构以及用途变更等情况,了解房屋的修缮历史以及房屋建造年代。
(2)建筑图及结构图的复核
现场采用leica tcr1202 型电子全站仪、手持式激光测距仪、钢直尺、卷尺、楼板测厚仪、钢筋探测仪和游标卡尺对墙体的分布、门窗位置及尺寸等建筑布置情况以及房屋的轴线尺寸、结构高度、构件截面尺寸、连接构造等结构概况进行现场复核。
(3)房屋倾斜和不均匀沉降检测
使用leica tcr1202 型电子全站仪对房屋进行倾斜测量,检测房屋整体倾斜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leica tcr1202 全站仪对房屋相对不均匀沉降进行检测,检测房屋是否有不均匀沉降,以推断房屋地基基础是否存在明显静载缺陷。
(4)房屋结构损伤状况的检测
检查结构是否有裂缝、变形以及局部损伤情况,采用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予以记录。对该房屋中结构构件出现的破损现象进行分析,查出破损的结构构件的位置、程度及原因。
(5)房屋结构材料强度检测
采用回弹法对房屋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测试;利用试剂对房屋构件的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测试。
(6)房屋结构计算及抗震性能分析
检测常见理解误区:
一般工业建筑在设计建造时会有专门的设计,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厂房楼面使用活荷载限值的设计规定(即通俗的厂房承重限值),这里的活荷载对应于恒荷载,恒荷载即为厂房建造时自带的、不可的荷载,这里要注意,有的大型厂房在设计时采用专门设计,直接将所需要放置的设备作为恒荷载进行设计计算,这里我们只针对一般通用的工业厂房,即首先明确,设计中楼面使用活荷载限值即为我们一般所说的楼面承重能力限值。根据活荷载限值大小,一般可将厂房分为轻型厂房、中型房及重型厂房。一般轻型厂房楼面活荷载限值为3.5kN/㎡,重型厂房楼面活荷载限值为7.5kN/㎡以上,中间即为中型厂房。
这里要重点解答一下这个限值的含义,这也是广大市民为关心也是误区多的问题。拿3.5kN/㎡举例:kN/㎡中文称千牛每平米,牛为力的单位,3.5kN/㎡即一平米能承受3.5kN的力。这里可以近似通俗地把这个值转化为较好理解 的数字,即3.5kN/㎡可以近似的理解为350公斤一平方。
概念解释清楚了,问题也就来了。按照上面的理解,一平方只能承受350公斤的重量,但一般的机器设备轻则上千公斤,重则几千公斤(好几吨),那岂不是根本放不了。其实不然,这里的350公斤一平方,指的是楼面的平均承载力,所谓平均承载力,就是指一块楼板(以梁为边界)上的的平均承载力为350公斤一平方,局部是允许**过350公斤的,因为**过的部分可由板内其他部分分摊重量。假设一块楼板面积10平米,活荷载限值3.5kN/㎡,那这块楼板可承受总重量为35kN/㎡,即3500公斤,局部**过350公斤是完全没问题的。
检测检测报告:
(1)没有一模一样的检测报告,有些检测项目出现两个以上的检测结论或见解也不足为奇。即使是共同从事房屋检测工作的也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长。
(2)房屋检测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每个检测项目房屋损坏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判断,有时需要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反复论证。如施工振动造成房屋损坏的检测,不是仅测出振动加速度或速度,凭此一项指标就确定房屋的损坏程度和原因,而是需要从振源的模拟方式和振动时间,被振房屋结构自振频率、阻尼比以及结构的牢固程度等房屋结构特性和损坏特征等综合情况分析判定。在如因施工降水或蓄水造成房屋损坏的检测,不能仅凭降水或蓄水的位臵和房屋结构裂缝的情况确定房屋的损坏程度和原因,还需要检测房屋的基础、地基、地下水位、地基土含水率,降水曲线或渗水曲线,并根据这些检测数据综合分析判定。
(3)在房屋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裂缝的房屋不一定危险,无裂缝的房屋不一定安全。
(4)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对房屋损坏原因的了解和判断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因此,不能死抱住过去的东西(检测结论、方法和见解)不放,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创新。有很多人会问,房屋安全性检测是怎么划分的,分为几个等级?其实这个早就已经由出具《危险房屋检测标准》明确规定,危险房屋是指房屋主体结构已严重损坏,或重要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从房屋地基基础、主体承重结构、围护结构的危险程度,结合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经安全性检测和估,可将房屋定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C、D级就是通常说的危房。如果是危房的话就可能会设置房屋加固或者房屋翻建,甚至拆除。
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措施。验厂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1)进口商对进口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质量要求始终是商品进出口的核心问题。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的丰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标准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强烈诉求和市场竞争对供货的严格要求,促使进口商对进口商品实施全过程控制,即从制造商质量管理能力开始,直至产品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施控制,实施验厂制度从而成为进口商对制造企业质量控制的必然要求。
(2)进口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经济**化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日益化。跨国经营企业为了大规模地控制市场和实现收益大化,必然实行企业组织虚拟化,即通过资源整合,集中力量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相关的业务环节,将与核心竞争力不一致的业务环节和职能外包出去,从而形成通过与外包企业的协作而组成的虚拟企业组织,外部协作企业构成该虚拟企业组织和本企业供应链的组成部分。依据企业虚拟化管理的要求,核心企业必须对外部协作企业,尤其是国外协作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加以监控,此类监控措施形成了进口商的验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