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给现场检测带来一些困难。对于使用功能发生改变的房屋检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房屋改变使用功能检测、建筑结构安全性能检测、钢结构鉴定、房屋耗损检测、租赁检测、危房鉴定
1、要详细地了解改造部分的建筑、结构状况。平面布置和构件尺寸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出来,我们重点关注地应该是结构的实际配筋情况。
我们可以与业主交流,了解该部分的实际做法和配筋。我们还应该通过破损检测的方法,抽查部分构件的钢筋直径和数量,以验证业主所说的是否属实。
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改造部分的建筑布置,了解该部分的荷载分布和荷载水平。以上这些基本素材可以为我们后面的安全性分析提供依据。
2、要对实际结构做详细的安全性分析。私自改造后的房屋往往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计算,从程序上来说是违规的。我们如果出这样建筑的质量报告,就会承担相应的结构责任。
为规避这样的结构风险,对实际结构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是必须的。计算分析可以为这样的实际结构定性,出出来的报告也更有说服力。
3、要注明结构计算的条件。没有改造前的房屋一般都是做过抗震设计,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而改造后的房屋往往是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尽管目前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我们一定要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的计算分析是不考虑地震作用的,避免承担不必要的结构风险
4、要明确结构计算的内容。除了常规的上部结构承载力验算外,还应该验算基础和地基的承载力。
房屋结构安全检测、广告牌检测、深圳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非零星工程检测、学校房屋检测
5、要明确计算的依据。业主报验的图纸往往与实际的图纸一致,为规避风险,我们应明确我们进行结构复核的是哪一套图纸。
我们应在报告中写明我们是依据哪一家设计院的哪一套图纸来复核的。
6、和业主沟通,如实告知结构复核结果,在不违背我们房屋检测单位底线和避免承担不必要结构风险的前提下,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检测结论。
7、报告中要明确包含以上所提的各条内容。按这样的要求来编写报告,报告就显得比较丰富,有力有据,有结论,而且规避了我们的结构风险。
在报告的后,还应该把我们计算所依据的结构图纸也附上去,这样就有效地避免报验图纸和实际图纸不一致的情况。
地基基础检测
房屋安全鉴定中对地基基础的鉴定,一是根据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二是根据地基基础的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的现象。而确定已有房屋地基基础的承载力是很困难的。但是地基基础的有害变形、不均匀沉降、滑移和承载力不足,而引起上部结构的裂缝、倾斜和变形是容易测定的。当地基基础发生较大沉降或沉降差时,房屋上部结构必然要出现因沉降产生的裂缝(即沉降裂缝)或设备运行不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参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通过对上部结构损坏程度的检测,就可以较准确的鉴定地基基础的危害程度。房屋上部构件达到下列损坏程度即属危险构件,基础亦属危险:
1、沉降。通过用精密水准仪检测,地基沉降速度连续 2 个月大于 4mm/月,并且短期内无终止趋向;
2、倾斜与裂缝。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其沉降量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上部墙体产生沉降裂缝宽度大于 10mm,且房屋局部倾斜率大于 1%;
3、滑移。由于地基不稳定而产生的滑移,水平位移量大于 10mm,速度连续 2 个月大于 2mm/月,并对上部结构有显着影响,且仍有继续滑动迹象;
4、承载力。基础承载能力小于基础作用效应的 85%(R/r0S
增层改造的对象增层改造的目的主要是节约投资,短期收效。在选择改造对象时,更应着重于其安全设计,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房屋可进行改造:1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增层改造房屋的造价低于新建房屋造价;23~4层砖混结构或混合结构房屋;3房屋结构状态良好,未因基础不均匀下沉、地震和其他人为因素引起裂缝;4增层改造后房高、进深加大,应基本满足房屋对日照的需求(但对房屋间距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比新建筑物要求放宽)。
增层改造的可行性分析在接受一个增层改造的工程项目前,首先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它包含专业技术分析和经济技术分析。
建筑设计增层设计的平面布局应满足现行各类小康住宅的标准,对原有住宅的调整应力求每套住宅有一完整的套型平面,即每套内有卧室、厨房、厕所及阳台。施工时应以不搬迁或少搬迁住户为原则。新旧房屋宜联成整体,不设施工缝。如必须利用沉降缝来解决新旧建筑的沉降差,应待立体结构完工后,用二次浇灌的方法将新旧房屋联成整体,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抗侧移能力。抗震设防区应与抗震设防加固结合进行,以达到抗震加固和改造旧房的双重目的。
检测方案
在原结构上直接增层时,房屋中的烟囱及上下水管、煤气、暖气、电器设备的布局要考虑原有系统的布局和走向,尽量做到统一。如原房屋地基基础和承重结构不满足在原房屋上直接增层时,常采用门型框架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层,这样就可利用框架的高度设置设备层。增设设备层后,增层部分的建筑平面可重新设计组合。
在立面设计时,要做到新旧建筑本身的协调统一,并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区整体格调的协调。此外,还需适当考虑日照问题。
结构设计